2014年5月29日星期四

Puppy Love - 許芷茵

2014年5月24日 - 信報

家有兩位年輕人,最近有朋友問我,如果子女談戀愛,該作什麼反應。為人父母,其實沒有什麼特別的籌謀與計策,遇上任何事,只需回想一下自己少年十五二十時,當可明白一切都沒有什麼大不了。孩子漸漸成長為青少年,再由青少年長大成人,有機會接觸及領略愛情的滋味,實在是理所當然。

想當年,父母的激烈反應有沒有叫我們當機立斷立斬桃花,還是只有更為謹慎收收埋埋?與其擔心青春期子女談戀愛,不如好好教他們什麼是戀愛,而且,一切的教誨,都必須說在他們未開始對戀愛產生興趣之前。

一旦他們有了心儀對象,父母說什麼都好像衝着其男神/女神而來,效果只落得個事倍功半。

真正的愛情

被一個人吸引,隨之神魂顛倒,見面時極樂如登上雲端,見不了面時坐立不安苦苦思念……這該是很多青少年初嘗戀愛時感覺。多年前訪問護苗基金副主席吳穎英醫生,她的解說最為清楚:「看見喜歡的人,腦神經介質中的多巴胺增多,人會變得快樂;回家後多巴胺被吸收,快樂感覺消失,於是便會心思思想再見面,造就『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感覺。」但多巴胺釋放一般只維持十八至三十六個月,屆時,「熱戀」的感覺漸漸消失,欠缺基礎的關係有可能面臨分手,也有的是以更成熟的元素──包括了解、關懷、包容、理智及承諾,事事以對方為重──建立更穩固的感情關係,嚴格來說,這時才是真正的愛情。

吳穎英醫生更指出,負責任的父母應該教導孩子有關談戀愛的一切,包括性的感覺。「看見喜歡的人,心跳加速,血管擴張,不論男生還是女生,性器官都會充血,以致有性衝動的感覺,這是很自然的事。」我也曾經想過,對孩子說這些豈不尷尬?可是面對優雅斯文得完全是一個標準淑女的吳穎英醫生,面帶笑容落落大方地談性,你會發覺,坦白地、中肯地、公正地跟孩子討論一些他們必須了解的人類生理結構,他們終有一天要面對的生理及心理變化,以及趁早指導他們有關的應對方法與價值觀,實在是百利而無一害。

不吝嗇於教孩子

戀愛中人──不管是年輕人或是成年人──容易混淆性與愛的感覺,與孩子一向關係良好的家長更有把握指導孩子訂下身體接觸的底線,例如可否拖手?拖手之後可否擁抱、親吻,甚至發生更親密的行為?性慾是與生俱來的人類天性,指導孩子認識及控制性慾,分辨性與愛,教他們多想後果,保持自己一套價值觀,父母責無旁貸──更可怕是,你不給予指引,孩子大把機會從不受你操控的渠道擷取資料,你願意成為他們的權威及標準,還是交由網絡世界代勞?

做父母的,總不吝嗇於教孩子許許多多的事:要用功、要誠實、要禮讓、要孝順……感情生活是人類生命中重要的一環,我們豈能忽略?戀愛是自然之事,我亦不主張「棒打鴛鴦」,可是如果年輕人在戀愛時把所有時間精神完全投放在一個人身上,因而損失了與更多人相處的時間,以及互相學習、互相影響的機會,父母不妨鼓勵他們多參與群體活動,追求更多元、更健康、更平衡的人際關係。如果孩子喜歡運動,那就別放棄吧!通過運動讓身體釋出內啡肽,同樣有讓人身心愉快的效果!

兒童教育工作者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