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8日星期四

界線(二):清晰 - 馬露明

2014年2月15日 - 信報

上次與大家談到界線的重要性和界線如何在孩子、家長及親子關係上發揮作用。界線讓孩子有安全感和知道自己的方向,幫助家長有效地教導子女,也有助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而毋須父母嘮叨或施以任何口頭指示。此外,我也介紹了建立有效界線的「5C」:

1. 清晰(Clarity):界線必須訂立清晰;2. 一致性(Consistency):必須貫徹實行所訂立的界線;3.後果(Consequences):越界後必須施予相應的後果;4. 合作(Cooperation):家庭成員應通力合作來實踐這些界線;5. 改變(Change):有些界線應隨着時間按發展所需而改變。

這星期主要與大家分享「清晰」(Clarity)的界線用在孩子身上的重要性。試想像你在一場網球賽中,場邊的底線不再清晰和亮白,而是模糊一片,這樣的話,判定網球有否出界將會變得十分困難,也會因而引起球場雙方不少紛爭。要讓任何網球比賽都能有效地進行,人們必須清楚知道球場的底線位置;同樣地,要界線起作用,也必須給孩子清晰的界線。

試想像三歲的Max向人打招呼,但父母不滿意他的方式,但只對他說:「唔得,你咁樣唔啱,再嚟多次。」Max不會知道是自己的聲亮太低、姿勢錯誤、用錯手來揮手,還是沒有眼神接觸而做錯。如果Max不知道自己需要做到哪些事情,那就不要期望他能滿足父母的要求。

一會兒的定義

再想像八歲的小女孩Sarah做完功課後想玩電腦遊戲,獲父母批准「玩一會兒」。如果她玩了半小時,便覺得她玩得太久而制止她,這樣對她並不公平。對Sarah來說,半小時就是「一會兒」,但對父母來說,五分鐘才是「一會兒」。如果早定下「玩電腦遊戲十分鐘」,而大家也同意,那麼她也會很清楚何時應該停止。

曾經有位家長告訴我,她的女兒吃晚飯總要吃上一小時、永遠不願洗澡,選衣服時總拿不定主意,上床前總要大吵大鬧,每日要她做以上的事就像打仗一樣。於是,我建議這位家長仔細想想希望女兒做到怎樣程度和可以怎樣做,他們最終一起訂下了一系列界線,包括「半小時吃完晚飯」、「睡前自己洗澡十分鐘」、「晚上九時前上床,九時半關燈」等,幫助女兒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做,再也不用父母嘮叨。假如能清楚地與孩子訂立和解釋這些界線,爭辯就會減少,孩子與父母之間的壓力也隨之得到緩和。

界線各有不同

把事情弄得如此詳細,看似冗贅,但這種關於界線的溝通與交談,有助雙方明白對方期望。每個家庭心目中重要界線都不同,設立一套自家界線十分重要。有些父母容許孩子在飯桌使用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有些准許看書,有些鼓勵多溝通而完全禁止飯桌上使用其他東西;有些家庭讓幼稚園孩子塗指甲油,有些只許到高中才能塗;有些父母會給孩子零用錢,有些則只讓孩子使用利是錢。當然,很大部分的界線也是廣泛受用的,但每個家庭始終須以自家的價值觀和次序輕重來選擇最適合的界線,能明白這理念很重要。

如果你也是家長,不妨評估一下自家的價值觀和次序輕重,為子女制定一些界線,然後向他們細心解釋,確保他們真的明白設立這些界線的目的。如有需要,可把它們一一寫出來,貼在家中人人都看得見的地方。只要有清晰的界線,孩子就會明白你們對他們的期望,然後茁壯成長。

馬露明 教育系碩士

JEMS Learning House校長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