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3日星期二

便秘的心理阻礙 - 張傑

2014年4月8日 - 信報

蔡生蔡太育有一子,蔡太除每天上網找關於兒子學習資料外,另一個經常任務是解決孩子大便困難。在兩歲前,孩子排便還是可以,每隔一兩天如廁一次也不算太辛苦,但是不知如何,近一年他老是大便困難,每隔四五天才肯如廁一次,每次都是痛苦經歷:肚子痛,然後便意來,卻用上一小時將第一塊大便推出肛門,之後的卻可在十分鐘內完成,當然,當中痛苦的程度有如孕婦產子,蔡太十分擔心。

蔡太見過不少醫生,他們都說是兒童常見的便秘的情況,所以都處方不同的通便劑,包括食物纖維、大便軟化劑、潤滑劑,甚至乎短時間用了輕微的瀉藥,奇怪的是頭一次都有成效,之後卻無故失效,在朋友介紹下,蔡太找我看看有沒有秘方。

我並沒有秘方,但是我願意聆聽,我針對為何情況在兩歲過後突惡化。在大家思前想後十多分鐘,婆婆突然說,記得在那段時間,有次孫兒不小心把糞便沾污內褲,然後給朋友嘲笑,之後一提大便便哭泣。我認為這是原因,在醫學這是個常見但容易被人忽略便秘的原因叫做「憋便」(即是俗語的「忍大便」)。由於該次不高興的經歷後,孩子的便意一來,他便會加以抑制,等多幾天後,便意壓制不了才勉強去用力,可是由於大便已被腸道吸收大部分水分而變硬和乾,所以排便更是艱難。

我解釋,「憋便」是一種經過時間與經驗累積的行為反應,是一種心理的毛病,所以需要行為和心理改變。心理方面,我們直接告訴他大便弄在內褲並不是什麼錯事,另一方面每日排便或如廁是一般孩子的工作,同時身邊的大人應以鼓勵的態度而非責備。生理方面,之前醫生處方的藥物沒錯,但我會選擇大便軟化劑和益生菌以循序漸進改善。我估計一至兩個月的改善是合理的。我沒有安排特別覆診期,因為既然父母已明白並願意切實執行,問題應該可以解決的。

作者為兒科專科醫生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