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8日星期四

乳房造影是賺是蝕? - 陳潔玲

2014年3月13日 - 信報

上周本欄一文「極具爭議的乳癌普查」,討論一個剛發表的醫學研究報告(註),結論是乳房造影(Mammogram, MMG)不會減低乳癌死亡率。這研究的地點在加拿大,橫跨六個省份,涉及近九萬名健康婦女,為期二十五年之久,被《紐約時報》形容為「龐大」(Vast study)。

香港有不少人移民加國,剛收到朋友越洋電郵,也是討論此事。他們夫婦倆皆五十出頭,做丈夫的覺得妻子應該依從政府呼籲定期做MMG;我的女友則覺得不必要,因為她沒有家人患乳癌,自己又常常留意乳房,千山萬水浪費半天去做檢查,雖說不用分文,但心底總覺可免則免。香港政府沒有提供免費的MMG,本地女士的煩惱不在拒絕政府的邀請,而是在百花齊放,任君選擇的醫療「市集」,MMG這件「貨」,應是買,還是不買?

從2004年開始,香港政府都就各種癌病防治,召集專家作定期檢討。2012年11月的會議,對於使用MMG來篩檢乳癌,是既不贊成,亦不反對,原因是正反皆「證據不足」。

既然政府沒有提供免費MMG,市民便要自掏腰包,若碰上「優惠套餐」,或被保險推銷「加少少錢順便做埋」,照MMG便恍如一項輕鬆的購物選擇,多於一個嚴謹的醫療決定。但一般市民,怎樣決定照,還是不照?

《信報》既是一份財經報紙,我們不妨用「賺」、「蝕」這個角度看。

主要成因

最初推廣MMG目的是及早發現和及早治療,減少因乳癌而令丈夫失去妻子,兒女失去母親,亦即減少死亡率。然而加拿大最新研究卻得出「照MMG不會減低乳癌死亡率」的結論。從附圖看,四萬多個有照MMG和四萬多個沒有照MMG的女士,經過二十五年,死於乳癌的人數分別是五百和五百零五人,圖中的兩條線是重疊的,即兩組人因乳癌離世的機會沒有分別。

即使這研究有一些環節備受各方挑戰及批評,但總括來說,結論是給照MMG所能「賺」的一面打了折扣,甚至是打了個「零」。

「蝕」的一面則涉及一個新名詞,亦是比較難明的概念,謂之Overdiagnosis。中國的傳統智慧是凡事適可而止,不要過度,廣東話曰之「過籠」。這Overdiagnosis 或可譯作「診斷過籠」。

不知你有沒有這個經歷,就是友儕間互相慨嘆:「點解近年好似多咗人生癌?」實在,各類癌病普查在先進國家進行了數十年,醫學界也開始觀察到,就是用精密的高科技儀器,把許許多多的「癌前病變」、「極早期癌」、「疑似癌」等一一抖出來,到底是病者之福,還是病者之禍?

在此先要弄清一點,「診斷過籠」絕非用於個別病人的字眼(not a biological definition),因為誰也不可準確預測癌類細胞的軌迹,有些可能在數年或數月之內奪命,亦有可能維持十年不變。而被診斷為乳癌繼而接受治療的,都有機會是照MMG的受惠者,不是沒有賺了若干歲月的。

「診斷過籠」不是針對任何一位病人,而是從宏觀的角度,以數據分析全局:當前線的執行者投入奮力抗癌之際,大後方更需有客觀冷靜的檢討,才能確保普查維護民康之原意。

診斷過籠

若只計算最初有/沒有做MMG普查頭五年間,有照MMG一組發現有六百六十六宗乳癌,當中四百八十六人幸存、一百八十人不幸因乳癌死亡;沒照的則有五百二十四宗,有三百五十三人幸存、 一百七十一人因乳癌死亡。頭五年間有照的比沒照的已多了一百四十二宗。再跟進到十五年後,有照MMG仍比沒照多一百零六宗。而這多出的一百零六宗「乳癌」,若以頭五年間那四百八十六位仍幸存乳癌患者為基數,便會發現有22%經MMG普查發現是「診斷過籠」!

這群「被診斷過籠」的病者,若她們不是照MMG,可能永遠不會知道自己患了「乳癌」,這個「乳癌」也永遠不會影響她。正如上述解釋,用精密的儀器在人體內大肆搜索,掏出來的未必百分百是我們慣常接觸的「癌」,這便是「過籠」的意思。

由於胸部較扁平,亞洲婦女照MMG的假陽性機會比西方婦女高,但假陽性報告只要經抽組織化驗便水落石出、雨過天晴。相對來說,「診斷過籠」是一個無法在事前或事後證實、卻又令每五個中有一個乳癌病人(正確應說乳癌「康復者」)接受「過籠的治療」,但「蝕」的那個到底是誰,卻不會有肯定的答案。

有不少研究指出,不同國家的乳癌死亡率歷年來的下降趨勢,是歸功於更有效的藥物與治療,而非因有MMG普查。有了更佳的藥物,曾否把摸不到的乳癌「超越時間」地照出來,到最後的結局,可能不如二、三十年前般有大分別。

有了以上的「賺」、「蝕」分析,希望能助你作精明選擇,其中必賺的首選,是多多留意自己(或伴侶!)的乳房。

註:Miller AB, et al. Twenty five year follow-up for breast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the Canadian National Breast Screening Study: randomised screening trial. BMJ 2014; 348: g366.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