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2日星期一

你關注孩子精神健康嗎? - 許芷茵

2014年3月22日 - 信報

不過度栽培孩子與不栽培孩子是有分別的,前者可簡單概括為「因材施教」——爸媽是孩子最早期的伯樂,幫忙孩子發掘其興趣與專長,然後提供機會讓他們接受適當的啟發與培訓。孩子喜歡,又做得好(百般努力之後也做得不好的試問如何叫人勉強愛上?),再多的學習與練習對孩子來說都不是壓力,而是樂在其中。相反,不分青紅皂白就為孩子報讀兩家幼稚園外加一千種他們沒興趣的興趣班,有家長還理直氣壯說:「英語課後緊接普通話班之後再學西班牙語當然沒問題!反正寶寶在家也是睡覺、看卡通片與玩玩具,不如學些東西充實一下自己吧!」

催谷或不催谷

有家長問我:不催谷孩子,會令孩子成為庸才嗎?答案可根據本文第一段自我領悟。反之,過分催谷孩子,會嚴重影響孩子的生理與精神健康。焦慮、抑鬱、厭食、自殺……精神病年輕化,已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最近三年由醫院聯網轉介至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的數字以三至四級倍升。精神病的成因由先天及後天因素組成,自閉症和過度活躍症等腦部發展障礙,先天因素約佔七至八成,後天影響只佔兩至三成;但焦慮及抑鬱等情緒問題則相反,先天因素只佔三至四成。

先天因素包括家族基因與病史,但在不少情況下,隱存的精神病基因還是得由環境「啟動」──即是後天因素,包括所承受的壓力、個人性格、解難能力及減壓能力等,要幫助孩子培養堅韌、積極、樂觀、百折不撓的性格以對抗漫長生命中的種種荊棘,先天動不得多少,卻可在後天下工夫。

我們先由「所承受的壓力」開始,處於發育成長期的腦部如不能獲足夠休息及均衡發展,出毛病機會大增。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提議還兒童每天一小時自由玩樂時間,其實還是最低標準!除了玩,充足睡眠不可少,可是「學前兒童每天睡十二小時,小學生每天睡十小時,中學生每天睡九小時」這些指標在香港都是天方夜譚。至於「個人性格」,父母可做的是幫孩子建立積極光明人生觀,簡單來說就是把事情看得正面點,這方面得由父母本人的人生觀入手,一個充滿笑聲萬大事都可引之一粲的家庭,培育出樂天孩子機率自然大增。

發洩情緒困擾

「解難能力」──人生中總會遇上困難,讓孩子從小就學習如何解決問題,是保障其精神健康的內功心法。很多家長為了省時省事,會選擇出手替孩子解困,但孩子一輩子學不懂自己解難,長大成人後一樣會因受壓而出現各種問題。

至於「減壓能力」,嘗試幫助你的孩子整理出一種在遭受負面情緒困擾時,能夠叫他們感覺馬上紓緩一點的方法。有人喜歡通過哭來發洩一下,有人需要找人傾訴,有人寄情運動,有人說睡一大覺早上起來馬上沒事人一樣。不要看輕這一環節,我主張所有家長在適當時候都透過閒談問問孩子:「情緒不好時,做什麼會讓你感覺開心一點?」叫他們想也叫他們好好說出來,讓他們認識也牢記這個方法,正如感覺血糖低馬上有顆糖可以拿出來吃一樣,是他們穩袋着的特效藥,將來在人生旅途上遇上不如意事,也懂得紓緩負面情緒,而不是找幢摩天大樓一躍而下。

兒童教育工作者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