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0日星期五

還兒童真正童年 - 許芷茵

2014年1月4日 - 信報

大家都聽過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這個慈善團體吧?這個規模龐大的聯合國組織,以維護兒童權益為己任,確保兒童享有生存、發展、參與及受保護之權利。當我們提到這個機構時,往往會想起地球上較貧困或受天災人禍影響的地區內那些吃不飽、穿不暖的弱勢兒童,的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是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疫苗的最大供應者,更支援兒童各方面的發展需要,包括保健和營養、良好的食水和衞生、兩性平等的高質素基礎教育,以及保護兒童免受暴力、剝削及愛滋病的傷害,並提供長期服務項目及緊急救援工作。

最近大家有沒有透過街上海報或是電視宣傳片,接收到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提倡的「給兒童每日至少一小時自由遊戲時間」的信息?看見國際性組織花大量心血與人力物力推廣「還兒童真正童年」的概念,我除了感嘆現今父母「本末倒置」、「揠苗助長」的癡迷之外,亦驚覺情況已嚴峻至「必須視之為一種狀況而不得不推行教育」的地步。

第三世界福利水平

有沒有想過「玩」都要「教」,都要「刻意安排」?

有沒有想過香港兒童的「福利環境」能夠跟第三世界兒童相比,要關注兒童權益的國際性機構出手?

原來兒童的「遊戲權利」早受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31條保障,當中列明「兒童有權享有休息和閒暇,從事與兒童年齡相宜的遊戲和娛樂活動,以及自由參加文化生活和藝術活動。」

香港有多少兒童享有權威組織倡議的「每日至少一小時自由遊戲時間」?我認識不少兒童自一歲多就要上「Playgroup」(說明是「Play」卻又要認字)及各式各樣的「興趣班」(建基於父母的「興趣」而不是孩子的「興趣」),兩歲多一點,竟然要念兩家幼稚園──上午一家下午一家(怪不得幼稚園學位永遠不夠),當然,琴棋書畫十八般武藝又豈能落後於人?從早到夜,沒一刻空閒,莫說是玩,連睡覺的時間也沒有。也見過有愛心滿溢的媽媽見孩子念書練琴辛苦了,溫柔地提議:「先玩十分鐘吧──來,我們來玩『認字卡』!」

失遊戲自由易抑鬱

所以有經驗、有先見之明的國際性組織一早已說得清清楚楚:「給兒童每日至少一小時自由遊戲時間」──字字珠璣,大家別看漏了「自由」兩個字,亦即是隨孩子心意的意思。拜託,「認字卡」不算玩,正如「Spelling Machine」也不算玩。人活着,是否每一分鐘都必須富有教育意義?美國兒科學會證實,兒童失去自由遊戲時間,更易患上抑鬱及焦慮症。

精神科醫生朋友告訴我,在本港,精神病年輕化甚至幼齡化已是不爭的事實,八歲以下求診病人數目為十年前的十倍,幼稚園至初小學童求診個案上升,最年輕僅四歲。我問原因,醫生朋友苦笑:「如果要你一日返兩份工,下班後仲要跑三檔充實自己,周末是黃金時間──由朝到晚補習,你癲唔癲?」我明,明晒!希望天下的父母也明,還兒童真正童年。

兒童教育工作者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