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0日星期五

自言自語救自己 - 陳頌紅

2014年1月9日 - 信報

「咦,我的電話呢?放到哪兒去了?」

「不是吧?又死機?XYZ!」

「哇,好痛!好痛!」

「發神經,為什麼把垃圾扔到洗衣籃裏去?」

「我走進來廚房幹嗎?明明想去書房的嘛!」

「那本書的書名到底是什麼?慘!老人癡呆,記不起來。」

每天,我就是這樣自言自語。

你笑我?別騙人了,你以為你自言自語的時候會比我少嗎?

嗱嗱嗱,我剛剛就聽到你輕聲罵我「無聊」,還敢否認?

根據二〇一四年一、二月號《科學人思維》,九成五的人,都會自言自語。當然,如果自言自語的情況是從早到晚講不停,不管有沒有人在身邊都只顧跟自己說話(就像我曾經在港鐵站碰到一個男人,他一直自問自答:「你去哪裏?」「我去哪裏關你什麼事?」「我問問而已。」像鬼上身一樣),那就可能有點不正常。否則,大部分情況之下,我們自言自語,其實只是為了安撫自己、調節情緒、紓緩緊張、減低壓力、提高安全感,以及令自己更專注而已。

美國賓州大學做過一個實驗,要一半受試者一邊說着「鑰匙在哪裏」,一邊找鑰匙,結果,他們成功找出鑰匙的速度,比另一半沒有自言自語的快許多,就是因為喃喃自語可以提升專注力,比單靠眼睛去搜尋物件,會更快找得到。

我們最常在事情失控、受到驚嚇時衝口而出,例如在街上突然發現自己的錢包不翼而飛,自然會發出「咦,錢包呢」這類自語。另外遇到挫折(例如追不上巴士)、忽感莫名其妙(例如走錯地方)都會令我們忍不住跟自己說話。心理學家解釋,自己的聲音最能安撫自己,所以在突發情況下,我們就會第一時間讓內在的自己跳出來以鎮靜情緒。

我伴侶自言自語的頻率偏高,每當看電視,即使我走開了,他依然熱烈地發表評論。科學家指這是不甘寂寞式自言自語,維園阿伯多數歸此類。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