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1日星期一

與孩子溝通才是關鍵 - 馬露明

2013年10月19日 - 信報

上個月,香港研究協會一項調查訪問了五百八十二位家長,當中有七十五位承認曾在Facebook設假賬戶來檢查子女的頁面。另一項相關的調查亦顯示27%擁有社交網站賬戶的兒童設了高度隱私設定,目的為了確保父母不能看到他們在網站上的資訊。

很多家長與我談過他們對Facebook或其他社交媒體的顧慮,我完全明白他們的擔憂。有時孩子的「真身」表現與在社交媒體上的表現會有不同,這是令家長特別擔心的原因。

雖然如此,但我不認為使用假身份監視孩子一舉一動是建立親厚互信關係的最好方法。同樣地,暗地裏檢查孩子的書包亦不見得有助促進一個健康互信的關係。家長的出發點是善意的,但絕非與孩子培養關係的最好辦法。以這些方式來檢查子女一舉一動,其實已表示父母並不信任他們。假如最終被孩子發現,只會令他們在「戰或逃」中二擇其一:與父母對抗,爭取私隱權;或自此把私隱設定調得更高。這兩種情況對親子關係均無幫助。

暗中監察無助關係

保護和確保孩子能得到最好,關鍵不是監視他們,而是與他們建立一個健康的溝通方式。若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夠親厚,他們自然會分享心事。以下是促進健康關係的溝通貼士:

一、保持每日對話:從前母親接我放學時,她總會問我當天的學校生活如何。有時真的沒有太多可以說,但也會有滔滔不絕的時候。我習慣在每天與她談話中成長,因此很容易便會與她分享我的想法和感受。親子關係不能在一夜間建立出來,與孩子建立關係需要每天花點工夫,最好就是每日與他們談談話。除非他們已習慣定時定候與父母分享生活點滴,否則不要指望他們會完全地打開心扉或輕易地與父母分享感受。因此,請每天與孩子談談天和時刻準備聆聽的耳朵。

二、深入一點:有家長告訴我,他們每天問孩子過得怎樣時,經常都只是得到「很好」這個答案。其實與孩子溝通就像一門藝術,有時需要很大的耐性來掘得更深入。嘗試不要讓「很好」終結對話,多問較具體的事情,問問幾個具名的朋友狀況,問問他們當日的心情如何。嘗試走得深入一點去真正明白他們的世界吧!

三、保持冷靜:家長有時會為一些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變得焦躁。假如孩子告訴你,他們做了錯事,父母的本能反應可能會是焦躁和責罰;如孩子說有人冤枉他們,家長的反應則可能是為他們抱不平。然而,過分焦躁和反應過激或會令孩子不想再與你分享,因他們不希望看見你反應過度。保持冷靜,先聆聽和討論後才作出反應。

四、表達你的顧慮:在這個科技年代,當然有理由對社交媒體感到擔心。網絡欺凌是今日很普遍的欺凌方式,私隱和安全更是最關鍵的憂慮,因較年幼的孩子也會使用社交網站,甚至曾有孩子從中誤看到色情資訊。如果坦誠相對是最好的方法,那麼便對孩子坦然說出你的顧慮和保護他們的原因。把事情保持公開,有助孩子明白你擔心的因由,也給機會大家一起想辦法改善這個處境。

保護孩子遠離社交媒體的陷阱,最佳方法絕非暗地監視他們在Facebook的一舉一動,而是與他們保持一個包含開誠溝通與互信的健康關係。

教育系碩士、JEMS Learning House校長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