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6日星期三

快樂,為孩子預備的寶藏 - 許芷茵

2013年9月14日 - 信報

近年,青少年自殺事件時有出現, 有專家形容這個世代的年輕人是:「不怕死,只怕苦。」即是連死也不怕,卻忍受不了一點點的辛苦。要幫助年輕人增強抗逆力,自然得由「吃得苦中苦」着手,與此同時,自小教會他們什麼是快樂、如何會快樂,也是叫他們遠離「生無可戀」的感覺的重要秘方。

家長想令孩子感覺快樂,方法有許多種。買玩具、送iPAD、讓他們自由自在地打機的確可以換來孩子歡呼,我亦不必騙人──這是最快捷收效的做法,可惜效果並不持久。成年人沒理由不明白這種短暫的痛快:在飽受工作壓力、感情打擊、身心疲累的時候,透過瘋狂購物及大吃大喝等物質生活來嬌縱自己,的確可收麻醉之效,可是曲終人散後的寂寞感、對人生的無力感、對個人形象的懷疑感,並非穿一件名牌新衣能夠治療。

外化與內化

原來快樂也可分為「外化」與「內化」兩種:「外化」的快樂,由外來因素刺激而引起,與痛快及愉悅類同;「內化」的快樂則較多由經歷引發,與此同時出現的感覺通常包括滿足、自信及心靈上的進步。

我常鼓勵家長幫孩子認清自己專長、喜好及理想,因能投入自己喜愛事情,付出血汗然後取得成就,那怕是「小兒科」如砌出創新Lego模型、畫一張別具心意賀卡、為古典樂曲配搞笑歌詞、講得出所有恐龍學名等,不用花一分一毫,甚至不需得到太多人讚賞,孩子在完成一剎那,內心卻像開花般湧出一個大大的、澎湃的:「Yes!」偈後語是:「I did it !」這是由親身經歷帶來成功感,引發對自己良好感覺,自信得以提升,享受的就是「內化」的快樂。

也薰陶孩子培養一些他們真正喜歡(請注意,是孩子喜歡,而不是父母喜歡他們喜歡)的嗜好吧!試想想,將來遇上不順心事時,能夠看兩本書、拉奏一曲小提琴或是連打兩場網球便覺鬆弛,你還用擔心他會一蹶不振嗎?

當然,最高層次的內化快樂其實就是我們不厭其煩地重複又重複的「愛」。不用給孩子太多的物質,相反,多陪伴、多聆聽、多溝通、多了解、多體諒,讓孩子從小感受堅定牢固的愛,認識愛,接受愛,肯定自己是一個值得愛的人,被愛,懂得愛人,同時亦懂得愛自己,內化的快樂根基穩固,難以動搖。

不快樂DNA

有成年朋友告訴我,他來自富裕家庭,父母應酬極多,等閒難見爸爸媽媽一面,可是卻有花不盡金錢讓他自由調度。還記得十二歲生日那天,他叫司機把他送到著名魚翅專門店,叫一桌鮑參翅肚,並邀請同行的司機及保母大快朵頤。

之後的歲月,他沉溺毒品,依賴外來的麻醉物質為他帶來歡愉,從來沒上過一日班,經他手「Total lost」的超級跑車最少半打,結婚離婚三次,幾名來自不同婚姻的子女最近亦相繼出現輟學、酗酒、濫藥及結黨打鬥的問題……他憂鬱地表示:「不快樂的DNA,一代傳一代……」

的確,不快樂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痛苦,可是相反看來,快樂也可以是一代傳一代的寶藏──你為孩子預備好這寶藏沒有?

兒童教育工作者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