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1日星期六

無條件的愛 - 許芷茵

2013年8月31日 - 信報
早前獲某家長會邀請,主持一個每周一次、為期四周的家長分享會,最後一個聚會的主題,談到「無條件的愛」,有一位媽媽激動地表示:「十六歲的兒子好食懶非、一言九頂、曠課搗亂,今年還要留班呢!這樣的一個頑劣兒,我自問愛不下去,『無條件的愛』──請恕我實在做不到!」
我看着這家長,微微笑:「這位媽媽,你誤會自己了。第一次自我介紹時,你說你是貿易行秘書,可見你必須向公司請假來出席這聚會,一連四周你從不缺席,而且往往是最早到場的一個,挑一個最前方的位置,聚精會神地投入所有內容……這樣的一個媽媽,會不愛孩子嗎?你很愛你的孩子,你只是不喜歡他的某些行為,這點你要弄清楚,千萬不要錯誤解構你的感情,自己誤會固然不好,最傷害的,是讓孩子也誤會自己是個惡劣得連父母也唾棄的人,那麼,他還有什麼動力去改善自己的行為呢?」
終生的過程
這位媽媽呆一會,隨即笑着擦眼淚:「我釋懷了!一直以來,孩子做出千萬種奇怪的事,我就覺得他討厭!然後我就會自責:我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媽媽,連自己的孩子也討厭!原來,我其實一點也不討厭他,我只是討厭他的某些行為……說到底,我還是一個不太壞的媽媽!」
養兒育女是個漫長甚至終生過程,父母責任重大,因愛故生怖,因愛故生憂,故此情緒波動也特別大。當孩子成為年輕人再成長為成年人,當中總有些時刻會把爸媽氣得暴跳如雷,或是以淚洗面。不論你們多麼痛心、洩氣,切莫誤會你們對孩子行為感到憤怒或失望。
討厭孩子某些行為,引申而來是管教甚至懲罰(給予後果),訣竅在「對事不對人」,你可冷靜中肯指出:「不可打弟弟!因你打弟弟,所以今天罰你取消打機時間。」或是:「不可對爸爸不禮貌!如你選擇繼續駁嘴而不好好地說出你要求,我們的討論馬上中止,直至你想清楚如何表達為止。」
有些說話,是不表達你的真正立場、具傷害性,同時永遠不能說的,最具秒殺功能的,莫如:「如果你打弟弟/駁嘴/考試不盡全力/考琴再肥佬/偷偷上網/講大話……媽媽就不疼你!」當然,「媽媽不疼你」的非言語表達還包括趕孩子出街、罰他們站在家門外等,這些代表「拒絕」及「羞辱」的行為,深深印在孩子心中,會成為永久的陰影。
成年人採以上行動以為阻嚇性高,收效快,但據統計,就算被嚇的小朋友能收歛一段短時間,內心充滿不安、缺乏安全感甚至滿腔憤怒的他們,一半以上很快故態復萌,另一半比以前更「Hea」。
自律與他律
父母要明白,最長遠有效的管教是「自律」而不是「他律」,能叫孩子自動自覺做好只有一劑妙方:叫他們相信他們是被愛的,而且值得被愛。孩子必須肯定自己價值,才能活出其真正的價值,而他們的價值,很多時是來自父母給他們的評價。孩子的行為讓你看不過眼時,你可以告訴他:「我很愛你,可是你突然說出這些粗言穢語,實在叫我耳痛。」或是:「我知道你的數學成績不好,因為你像足媽媽這樣沒有數學頭腦!可是升不了班也不是辦法,讓我們一齊想想有哪些解決方法?」
永遠讓他明白你是站在他那邊的,他的缺點你看見了,你會跟他一起想辦法去解決,而不是擺出一副要離棄他的模樣,讓他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何必努力、唔死都無用。
兒童教育工作者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