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5日星期二

開拓一個新視野 - 李怡

2013年2月3日 - 蘋果

台灣有一份叫《周刊巴爾幹》的雜誌,有一期刊了一篇總編輯張桂越訪問被中共指為疆獨分子的熱比婭的短文,張問:外面有一些影片,是你女兒接受中央電視台的訪問,對你好像不滿意……。熱比婭回答:他們是我的寶貝,我不怪他們!我以前也這樣對我父母,是中國政府讓我們變成這樣的……。

簡短的回答流露人性,和概括了一個扭曲人性的專制政權本質。使人有挺深的感觸和聯想。

去年十月,城邦出版集團的吳芷琴寄了幾本《周刊巴爾幹》給我,包括創刊號。我真是十分驚訝。這是什麼雜誌?怎麼可能?給誰看?

幾十年前流行一種說法:你要害一個人,就鼓勵他去辦雜誌。我一生辦雜誌辦了三十多年,深知道辦雜誌之苦。當然,我講的不是殷商投入巨資當企業來辦的雜誌,而是文化性、政治時事性、貫徹主辦人理想的雜誌。這種雜誌通常沒有大投資,只是幾個人去撐持,沒有專人跑廣告,拓展市場。我一生看過無數這種曇花一現卻撐不下去的雜誌。

在華文讀者的地區,誰會關心巴爾幹?許多人甚至連巴爾幹在哪裏?有些什麼民族?包括哪幾個國家?都不知道。這周刊的名稱是不是「趕客」?這樣的雜誌可以撐得下去嗎?可以撐多久?

《周刊巴爾幹》幾乎是媒體人張桂越的一人雜誌。她說沒有金主,從版權頁的人事編制來看,也確實如此。它立足不易,但它貫徹着編輯者的勇氣和苦心,光是這用心就使人尊敬與感動,何況也有許多具可讀性的文章,它開拓了我們一個新視野,一個我們未必沒有興趣的視野。真希望它能撐下去。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