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2日星期三

供樓負擔比97低 - 黃偉康

2012年9月12日 - 信報

在梁振英當選特首後不久,筆者在本欄曾以「港府對樓價束手無策」為題撰文;結果,梁班子上任後至今超過兩個月,香港樓價持續創出新高,截至9月2日止,中原城市領先指數已升至117.11【圖1】,較1997年頂峰10月31日的104.44,高出12.13%,亦較梁振英上任前(即本年6月30日)的115.46,高了1.43%。

房屋政策難推低樓價

無可否認,梁振英在上任後推出的房屋政策較曾蔭權時代較為進取,同時在遏抑樓價上的努力,亦較前任更為積極;不過,最大的問題是現在所有政策都無法有效阻止樓價繼續處於高位,甚至再上升3%至5%,除非梁班子推出一些政策,增加現有業主持有物業的成本,如推行資產增值稅等;可是,一旦推出有關稅率,必定引來不少反對聲音,相信梁班子也沒有此勇氣。

如果公平一點分析,資產增值稅影響香港簡單稅制的運作,從而令國際投資者對香港是否仍屬自由金融及貿易中心產生質疑,最終勢將帶來的負面影響,似乎不容忽視,因此,推行增值稅要考慮的因素亦不少,如希望樓價短期可以被遏抑而推行此方案,最終損失可能會更大。

事實上,任何一個地區的樓市泡沫,並非單純由供應等政策而推動,很多時卻是利率下調而引發,因為當供樓成本下降時,便將引發更多投資者持有更多物業,用家很多時亦將變成投資者,因而令政府就算增加多少供應量,亦未能追及因利率下調而增加的需求量。

至於樓市泡沫爆破,亦是由於銀行的貸款政策改變,導致房地產投資者的持貨成本增加,最後迫不得已沽貨,令樓市在供應量突然大增下,泡沫最後爆破。

於2002至08年,美國樓市便是因為利率變化,由健康的發展,進化成為泡沫現象,最後更因為次按風暴,導致樓價大幅下跌。同樣情況,其實亦曾發生在香港,在本欄4月份文章中亦提到1997年11月至1998年11月這十二個月期間,為香港樓市最黑暗時期,因為樓價累積跌幅高達52.46%,主要原因也是受到HIBOR急升的影響。

按揭利率是關鍵

自本地樓價於2003年見底後,香港樓市只是在雷曼兄弟倒閉前後出現一次短期的調整(6個月內挫22.96%),主要原因是一個月HIBOR由不足2厘,於短短兩個月內急升至4.99厘水平,觸動市場的神經,同時亦影響了房地產投資者的持貨成本。

目前本港銀行體系結餘仍然超過1000億元,其中還未包括金管局發行的票據,令一個月HIBOR持續處於0.3厘附近水平【圖2】,在如此低息環境下,房地產投資者的持貨成本極低,所以即使政府增加供應量,可能亦很容易被市場消化,故此,現行的房屋政策根本不可能成為推低樓價的導火線。

以上分析相信會令不少香港人感到失望,尤其是各位會覺得1997年至今,實質工資上升不多,但樓價已比1997年高峰上升了12.13%,是否有點不合理?這一個想法十分「正路」,但並不一定正確。

根據香港實質工資指數【圖3】分析,1997年9月30日的指數為104.5,今年3月31日則報117.5,期間升幅為12.44%,某程度上與樓價升勢相近;當然,如果計入通脹等因素,香港人的供樓負擔的確顯著增加不少,現在樓價的確比1997年「更不合理」。

可是,大家還記得1997年的按揭利率水平嗎?約8厘,現在卻只有2.5厘,以此作推論,大家就會發現,原來供樓負擔未有因為樓價漲12.13%而上升,反而有所下降。假設1997年買入一個1000萬元的單位,七成按揭,息率8厘,供款期20年,每月供款為58550.8元;按樓價指數推算,如今有關單位已升值至1121.3萬元,同樣七成按揭,年期同為20年,但利率卻只2.5厘,每月供款只須41592.6元,即較1997年時少16958.2元,但該單位需要多付121.3萬元。

留意熱錢流向

由此可見,就算工資追不上通脹,因為利率下調,尤其是香港銀行間的利率協議取消後,令按揭利率處於極不合理的低水平,已令不少置業者的買樓成本,又或者投資者的持貨成本顯著下降;同時泡沫的確形成,可是利率不升下,又或者銀行的政策不出現突然間的改變,香港樓市又怎會出現調整?

當然,並非說香港的樓市沒有任何風險,正如4月份所言,熱錢早於去年次季就流出亞太區,所以超過1000億元的銀行體系結餘,絕對可以在數周內突然「消失」,就算一個月期HIBOR沒有升穿5厘的風險,升至2.5厘以上亦絕不為奇;若是如此,即使有利率上限的保障,不少拆息按揭利率的供樓人士,將要面對約2厘的額外利息負擔,屆時,樓價如2008年般突如其來急跌逾兩成,絕不為奇,只是何時出現此現象?小心留意整個亞太區的經濟及政治變化。

作者為靈獅證券主席兼行政總裁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